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購買數位相機的方法


Q1:DM上的相機看不懂?

不管是去電腦商場、3C量販店、照相館、攝影器材店,數位相機的價格差距其實並不大。只是在購買過程中店員可能會問你,「你要買多少畫素(像素)的數位相機呀?」、「你要多少倍光學變焦呀?」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呀?不懂術語不一定會被騙,但如果多瞭解一些「行話」,更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怎麼瞭解這些專用名詞呢?我們從廠商或店家提供的DM來看看吧!

 

Q2:你需要什麼樣的數位相機?

走了一趟相機賣場,相信你大概能判斷各種規格與價位之間的關係,以及相機的適用範圍。但是你還要考慮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才能買到適合自己的相機。在購買數位相機之前,應該仔細考慮下列三個問題:

1.為什麼想買數位相機?

弄清楚自己購買的動機,究竟是確實需要還是追趕流行?如果只是想把照片傳到電腦上或使用在網頁上,不洗成照片,買個低價的數位相機。假如你想學攝影,不妨考慮購買傳統相機,因為,拿一萬六千多元去買數位相機,你只能買到4百萬畫素左右的消費型機種,但是拿去買傳統相機,卻已經能買到不錯的二手單眼相機了。

可沖洗照片的影像大小尺寸表


2.你有多少預算?

你真的需要8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嗎?當店員向你推銷最新的機種、最貴的機型時,你該不該買?除了瞭解自己的用途及需求之外,事前估算並確認自己的預算,可以幫助你堅定立場,不被一時的推銷話術所迷惑,而花費了高於自己預算的相機。

3.你將來會用數位相機拍什麼?

請務必花點時間想清楚自己的用途,買了數位相機就是要用來拍照,假如你想要拍山岳風景,卻買了無法調整設定的的傻瓜數位相機,即使你有再好的構圖或技巧,也會受限於器材的能力。另外,若你有心鑽研攝影,也必須考慮數位相機外接配件的能力,因為並不是每種價位的數位相機都可以外接配件。

Q3:還有其他選購訣竅嗎?

以上三點思考周全之後,要是你依然決定要買數位相機,恭喜你!這邊還有些選購的小訣竅,希望能讓你擁有愉快的購物體驗唷!

1.多走訪幾個店家,多收集適合自己預算的數位相機資料,多請教有過購買經驗的朋友。相機廠商的DM,網路上相機廠商的網站,都會有詳細的資料。如果你並沒有特別偏好的品牌,你可以請店家推薦。選購時,除了把預算放第一位之外,記憶卡的種類也必須考慮,因為各廠牌相機的記憶卡並不互通!

2.像素並不是購買數位相機的最主要指標,並不是越多就越好!像素數字越大,代表的是影像的點數越多,畫質當然有差異,但是,若不印製成海報之類的大型印刷品,其實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3.不要貪小便宜,謹記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市面上有些低價相機,其實只有1、2百萬像素的感光元件,但宣傳強調可以拍出4、5百萬像素的照片。這是因為該相機採用了軟體技術輔助的關係,拍攝品質當然會有差距。

4.買相機時,可以請店家讓你看相機,實際接觸過的感覺才會準確。一般店家多半不會拒絕這種要求,所以別害羞,盡量大膽的試吧!

5.確認相機提供的傳輸介面有哪些,自家電腦有什麼連接埠可以連接。這一點可說是最常被忽略的細節,雖是小事,卻會造成購買之後非常大的困擾。

6.注意相機使用的電池種類。數位相機是非常耗電的電子產品。如果你想使用可用3號電池的機種,建議最好採用充電式電池,避免使用鹼性電池,以免電池發熱使相機損毀。使用專用電池的機種,則需詳閱說明書,弄清楚如何爲專用電池充電。

7.確定購買後,切記要當場與店家一同清點隨機配件,以免回家之後發現配件短少,回頭找店家又不認帳,買賣雙方都很困擾。一般而言,皮套、螢幕保護貼等等,是另外選購的配件,通常不會附贈。數位相機的價位也會影響到配件的完整性。相機附的說明書會有贈送配件的清單,你可以拿出來核對。

8.盡量找個服務、信譽都良好的店家購物,不但品質比較有保障,日後相機若需要維修,也能請店家爲你處理。如果你能和店家保持良好關係,店家相對也會比較願意贈送一些周邊唷!

需求分析



 

螢幕:



 


廠牌


CHIMEI


ViewSonic

分析

型號


227D(
含防刮)


VX2237WM



 

價格


7000


5940


 價格便宜很重要

尺寸


22
吋寬(16:10)


22
吋寬



 

反應時間


5ms


5ms



 

訊號接頭


DVI,D-SUB


DVI,D-SUB


 輸入格式都相同

保固期限

三年全保

三年全保



 

亮度


300nits


300nits



 

喇叭


1Wx2


2Wx2



 

可視角
(H/V)


170/160


170(
水平)/160(垂直)



 

對比


1000:1


1000:1



 

解析度


1680x1050


1680X1050



 

外觀尺寸



506mm

x 408mmx 210mm



 



 

操作電壓

交流100-240V

交流100-240V



 

消耗功率


49W



 


 環保選擇省電的,但由於沒提供瓦數,沒得比

亮點保固


一年無亮點保固



 

動態對比


10000:1


10000:1



 

勝出



 


 V


 可見便宜一樣有好貨



 



 

印表機:



 


廠牌


HP


canon

分析

型號


HP DeskJet DJ2000


IP2770
噴墨相片印表機



 

價格


1540


1700


 價格不相上下

列印尺寸


A4


A4



 

列印速度(黑白/彩色)

20ppm
16ppm


7.0/4.8 ipm


canon的速度快很多,省時

列印解析度


4800dpi


4800dpi



 

介面規格


USB2.0


USB2.0



 

隨機耗材(黑色墨水匣)


HP No.61

黑色噴墨列印墨水匣


PG-810



 

隨機耗材(彩色墨水匣)


HP No.61

彩色噴墨印表機墨水


CL-811



 

保固期限

一年送回

二年送回



 

勝出



 


 V


 用金錢買時間,畢竟時間就是金錢

CPU 比較

英特爾
                                                                                 
Intel logo
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或Intel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第一家推出x86架構處理器的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由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安迪·葛洛夫,以積體電路之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在1968年共同創辦Intel公司,將高階晶片設計能力與領導業界的製造能力結合在一起。Intel也有開發主機板晶片組、網路卡、快閃記憶體、繪圖晶片、嵌入式處理器,與對通訊與運算相關的產品等。現任經營高層是董事長-克雷格·貝瑞特總經理執行長-保羅·歐德寧。Intel Inside的廣告標語與Pentium系列處理器在1990年代間非常成功的打響Intel的品牌名號。[3]
Intel早期在開發SRAM與DRAM的記憶體晶片,在1990年代之前這些記憶體晶片是Intel的主要業務。[來源請求]在1990年代時,Intel做了相當大的投資在新的微處理器設計上與培養快速崛起的PC工業。在這段期間Intel成為PC微處理器的供應領導者,而且市場定位具有相當大的攻勢與有時令人爭議的行銷策略,就像是Microsoft支配著PC工業的發展方向。[4][5]而Millward Brown Optimor發表的2007年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排名顯示出Intel的品牌價值由第15名掉落了10個名次到第25名。

企業歷史

 創辦起源

1955年,「電晶體之父」威廉·肖克利離開貝爾實驗室,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並吸引了許多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入。但很快,肖克利的管理方法和怪異行為引起員工的不滿。其中,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維克多·格里尼克聯合辭職,並於1957年10月共同創辦了快捷半導體公司安迪·葛洛夫於1963年在高登·摩爾的邀請下加入了快捷半導體公司。
由於快捷半導體快速發展,導致內部組織管理與產品問題日亦失衡。1968年7月,快捷半導體其中兩位共同創辦人羅伯特·諾宜斯高登·摩爾請辭,並於同年7月16日以「積體電路」一名(integrated electronics)共同創辦Intel公司。安迪·葛洛夫也志願跟隨高登·摩爾的腳步,成為英特爾第3位員工。
安迪·葛洛夫的口述自傳中表示,如果以「他是英特爾第3位員工」的角度來看,他是「英特爾創辦人之一」。但若以所有權來說,因未受邀1美元價格購股,所以是英特爾首位自願加入的員工。

名稱起源

在剛創立新公司時,高登·摩爾與羅伯特·諾宜斯想要將新公司命名為「摩爾·諾宜斯」(Moore Noyce)。不過這個名稱卻像是「more noise」(更多的雜音),不太適合用於電子公司。於是在決定以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字首組成的Intel之前,大約有一年的時間他們使用「NM電子」來做公司名稱。不過當時Intel的品牌已經被一家連鎖旅館註冊,所以當時他們就買下Intel商標才成為現今的Intel公司。[7]

公司的進化史

Intel的成長史可以分為幾個明顯的區段。在剛創立的時候,Intel製造半導體的能力在當時而言是相當突出的,而當時他們主要的產品是SRAM的晶片。Intel在70年代時因為擴廠與升級製程的關係,能夠主導多種記憶體的生產,因而業務增長。
同時Intel在1971年製造出第一顆處理器、1972年製造出第一台微電腦[8][9]而在80年代初期他們的主要業務還是在DRAM晶片。不過,競爭力日益提升的日本半導體製造商在1983年大大的降低半導體市場的利潤,但是IBM 個人電腦的成功讓Intel的CEO Grove深信要將公司透過開發方向指向處理器,來改變業務模式的基本方向。而在80年代的這十年之中發現這個決定是相當正確的,造成Intel在這10年間空前增長,成為最主要(和最有利可圖)的在PC產業的硬體供應商。
在2000年之後,高階處理器的需求成長在此時減緩,而且競爭者逐漸地獲得不小的市場佔有率,Intel的支配地位就被削弱了。在2000年初時CEO克雷格·貝瑞特當時決定拓展公司在半導體產業之外的業務,不過最後少部分是成功的。
在2005年,Intel的CEO保羅·歐德寧要重新把業務重點放在處理器核心與各式平台的晶片組,僱用超過20000名員工將公司改組。不過由於利潤降低,在2006年9月Intel發布重組計畫,導致在2006年7月有高達10%的員工被解僱,而在劍橋大學的研究實驗室也在2006年底關閉。 2010年8月23日英特爾以每股48美元現金收購安全軟體公司McAfee,交易總值約76.8億美元

拍賣XScale處理器業務

在2006年6月27日,Intel發布售出XScale的技術。Intel同意以價值6億美元現金和承擔具體的法律責任售出XScale處理器的業務給邁威爾科技有限公司。這一步是Intel有意要讓業務重點更集中於x86核心架構與伺服器業務。而售出案於2006年11月9日完成。[10]

SRAMS與微處理器

Intel第一個產品是移位暫存記憶體與隨機存取記憶體IC,而在70年代時Intel成為這三種競爭激烈的DRAMSRAMROM市場中的領導廠商。就在此時,英特爾的幾位工程師,分別是Marcian Hoff、Federico Faggin、Stanley Mazor、Masatoshi Shima共同發明了第一顆微處理器Intel 4004。本來的發展是讓日本Busicom公司生產的計算器中替換一些應用導向積體電路,雖然微處理機直到80年代中期才成為Intel的營業核心,不過Intel 4004在1971年11月15日就在大眾市場推出了。

從生產DRAM到處理器

在個人電腦領域在萌芽的1983年時,日本的記憶體晶片製造廠日益壓縮Intel的利潤,而當時的總裁安迪·葛洛夫計畫將公司帶領發展至微處理器的方向走。葛洛夫在他寫的一書「十倍數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對這次轉型的敘述。他的計劃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觀念,接著是周全的考慮,想要讓8086微處理器由自己獨立生產。
但是當時礙於積體電路的製程無法讓Intel獨立生產以應付消費者的需求,但格羅夫還是在三個不同位置的工廠開始生產處理器,並停止授權晶片設計給像是ZilogAMD的競爭對手。當PC工業位於蓬勃發展的80年代與90年代時,Intel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Intel,x86處理器,與IBM PC

 
Intel 8088處理器
儘管在英代爾處理器史多麼的重要,4004處理器與後繼的80088080在當時還不是Intel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接下來於1978年設計完成的8086(以及削弱版的8088),英特爾展開了一項名為「征服運算」(Operation Crush)的大型市場推廣及銷售活動,有意的要儘可能的說服消費者去使用他的處理器。當時的活動導致IBM創立了IBM個人電腦事業部,雖然這一點的重要性在當時並沒有充分使用。
而IBM在1981年發表他的個人電腦,而且迅速的大受歡迎。而在1982年,Intel推出80286微處理器,而這顆處理器在兩年後使用在IBM PC/AT上。而第一家IBM PC相容機製造廠商Compaq在1985年推出了搭載80286的桌上型電腦,而在1986年也很快的推出搭載80386的電腦,在PC相容系統的市場與IBM互相競爭,也確立了Intel為最大的重點組件供應者。
而在1975年,公司開始了一項計畫去開發一個高度先進的32位元微處理器,最後在1981年時以Intel iPAX 432的名稱推出。而該計畫的要求過高而處理器始終無法滿足其性能指標,所以並沒有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此時Intel則是擴展x86架構到32位元。[11][12]

386處理器

Intel 80386 DX-33處理器
在這段期間安迪·葛洛夫大力將公司發展目標改變,結束很多DRAM的業務與將公司的資源指向微處理器的業務,不過也許比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他決定將獨自生產386處理器。在這之前,處理器製造廠是處於未成熟階段,而且由於製造過程的問題而常常降低產量或是停止生產中止提供給使用者。而為了要降低這種衝擊,就會迫使很多製造廠製造同款晶片來維持供需平衡。像是8080與8086系列的微處理器就有好幾家工廠共同生產,當時比較有名的製造廠則是ZilogAMD。葛洛夫決定就不授權386的架構給其他製造廠,而在Intel自家在加州、奧勒岡州、亞歷桑納州等三處不同地方的工廠生產處理器,而讓買家相信不會供不應求。而在Compaq Deskpro 386成功確立了386處理器是好的CPU選擇,Intel也成功的達成了自身生產處理器的能力。而這樣利潤就能幫助更迅速的發展高性能晶片設計和高性能製造能力,讓Intel在1990年代早期能夠位於不被質疑的領導位置。

486、Pentium與Itanium

後期的Intel Pentium III處理器
Intel在1989年發表了486處理器,而且1990年時正式完成編組第二組設計團隊,由此團隊設計P5與P6處理器,而且要加速新型處理器的推出時間,從以往的4年以上改為2年推出。由於當時修法改為數字無法當作註冊商標,P5在1993年以Pentium的名稱推出。而P6在1995年以Pentium Pro的姿態推出,而更進步的Pentium II則是在1997年出現。而新的處理器架構是在加州聖塔克拉拉奧勒岡州希爾斯柏勒互動推出的。
聖塔克拉拉的設計團隊在1993年動手參與x86架構的後繼者,架構代號稱為P7。第一次嘗試被中止約一年的時間,但很快的經由與HP的工程師合作繼續開發。而開發成果是在2001年6月推出IA-64的64位元架構的Itanium。但是Itanium執行原先的x86應用程式的性能卻不如預期,而且它也無法有效的與最先AMD提出的64位元x86架構(AMD64,之後被Intel採納並包裝成EM64T)相互競爭。不過到目前為止,Intel還是持續開發與佈署Itanium處理器。
而希爾斯柏勒的團隊設計出代號為P68的Willamette處理器,並以Pentium 4的名稱推出市場,而在後期加入了64位元的延伸集給部分的Pentium 4與Intel Core 2處理器。而既有晶片的改造團隊則幾乎都是在以色列海法開發的。

Pentium處理器瑕疵

主條目:Pentium FDIV bug
在1994年6月,Intel的工程師在Pentium處理器的浮點運算部分發現一個瑕疵。只要以一個特定的浮點數字進行除法運算,就會在低位元處造成錯誤,而這個浮點運算的錯誤會造成之後運算數值的誤差越來越大。而Intel在未來推出的處理器上修正這個問題,不過之後則是拒絕透露更多有關這個瑕疵的問題。[來源請求]
在1994年10月,林渠堡學院的Thomas Nicely教授發現這個bug之後立刻回報給Intel,但是始終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於是在10月30日將有關這個bug的訊息發布到網路上。[13]而這則bug的訊息則是很快的在網路上傳開而被業界新聞採用發布。由於很容易讓一般的使用者「體驗」到這個bug(只需要開啟計算機程式運算此數字即可「體驗」),而Intel針對此問題的聲明稿指出,這是製造過程中出現細微的輸入錯誤,而這則聲明稿不被許多電腦使用者接受。而在1994年的感恩節,紐約時報跑新聞的記者John Markoff聚焦在這個錯誤上作文章。這時Intel才改變態度而決定召回這批有問題的晶片。這個動作造成Intel在1994年少了5億美元的年營收。
諷刺的是,這次事件Intel的反應以及媒體的大篇幅報導,Intel從一個讓電腦使用者埋沒的技術提供者轉變為家喻戶曉的公司。而這個事件與Intel Inside的標語恰好吻合,有些人認為這就是Intel行銷的其中一種手段,在避免讓使用者產生永久的負面形象前提下,讓使用者察覺到有這家公司的「存在」。[來源請求]

Intel Inside、Intel系統部門與Intel架構實驗室

在這段期間,Intel採用了兩種主要的方式讓該公司生產的處理器能夠在市場上廣泛接受。第一項是在1990年開始,而且眾人皆知的Intel Inside行銷以及「貼標籤」運動。這項運動讓Intel從一個沒沒無聞的PC組件供應商搖身成家喻戶曉的品牌。而第二項則是在90年代初期建立的Intel系統部門,該部門是在製造個人電腦的主機板,而且內附CPU及記憶體。不久之後,Intel開始製造已組裝完成的「白牌」系統提供給一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小型PC組裝公司。於是在90年代中期的極盛時期,Intel製造了超過15%的個人電腦,躍居於第三大的PC提供者。而Intel為了讓小型的PC製造廠能夠與大型的PC製造廠競爭,更讓小型製造廠加速採用最新的處理器與架構,像是PCI匯流排、USB以及其他介面。這樣就能夠讓新的處理器加速普及率。[來源請求]
而在90年代,Intel的架構實驗室(IAL)是很多硬體介面的推手,像是PCI匯流排、USB藍芽,以及提供於多處理器伺服器的當代先進架構。IAL在軟體方面的努力在早期也有部分成果,但是後來軟體的趨勢則是往微軟的方向走。而Intel與微軟之間的競爭關係則是可以從IAL的副總裁史提芬·麥基迪與微軟的反托拉斯的訴訟中窺知一二。
而另一項讓Intel的新款處理器得以迅速普及的是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的版本更新,理由是每次更新Windows作業系統就需要更強的處理器來達到最佳體驗。從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直到Windows XP甚至是Windows Vista都是與當代的硬體技術互相對補。

 多核心處理器與未來發展

2006年9月6日Intel宣佈重組架構及提出節流方案內容,在2007年中前裁員1萬5千人,把員工總人數裁減至9萬2千人。
9月7日,英特爾公司宣布推出博銳技術。[14]11月14日,英特爾公司宣布推出面向伺服器的至強5300處理器和面向桌上型電腦的Core 2 Extreme Quad-Core CPU[15]
2007年,英特爾宣佈將會重返圖形晶片市場。第一款產品會命名為Larrabee。在ATI3Dlabs的出售過程中,英特爾得到了大部分3Dlabs工程師和部分ATI的工程師,該產品就是由他們設計。有人擔心缺乏驅動程式的配搭,顯示卡效能不能有效發揮。[16]Larrabee能執行萬億次運算,在首發時可能會有24至32個核心,次年升級到48個。開發者可利用英特爾提供的Ct編程模式,去發揮Larrabee的功能。Ct編程模式建基於C語言C++語言,會分配工作到不同的核心。

超微半導體公司
                                                                                                                                                               
超微半導體公司
超微半導體公司[1]英語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簡稱AMD),是一家專注於微處理器設計和生產的跨國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矽谷森尼韋爾
AMD為電腦通訊消費電子市場供應各種積體電路產品,其中包括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快閃記憶體晶片組以及其他半導體技術。公司的主要設計及研究所位於美國加拿大,主要生產設施位於德國,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等地設有測試中心。AMD是目前唯一可與Intel匹敵的CPU廠商。2010年第二季全球個人電腦中央處理器市場佔有率, Intel以80.7%排第一,AMD佔19.0%排第二,VIA則佔0.3%。[2]
AMD出品之K7中期之後,CPU特點是以較低的核心時脈頻率產生相對上較高的運算效率,也開始使用PR值來標定產品效能。但低階Duron仍以時脈標定,而且其主頻通常會比同效能的Intel CPU低1GHz左右。自從Athlon XP上市以來,AMD與Intel的技術差距逐漸縮小。
2003年時AMD搶先於Intel之前發表了具有64位元Athlon 64,使得AMD的技術已經與Intel相當,或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領先於Intel。
2005年4月22日,AMD領先於Intel率先發布了擁有兩個核心的Opteron處理器,(當然還是遠遠落後於IBM於2001年發布的POWER4雙核處理器,)隨後又推出了面向主流消費市場的Athlon 64 X2,該系列產品與Intel推出的Core 2系列改良版雙核心處理器,是目前PC用CPU裡面效能最佳的兩套系統。而由於兩家廠商目前都已以多核心系統作為新產品的開發主軸,使得AMD的Athlon 64 FX-57 2.8GHz成為世界上效能最高的零售單核心中央處理器(時脈最快的零售處理器則是Intel Pentium 4 580 3.8GHz,而其他效能更高的產品都是採用多核心架構)。
現在AMD也推出K10架構的Phenom四核心處理器來與IntelCore 2 Quad處理器競爭。

產品發展過程
1982年2月,AMD與Intel簽約,成為得到許可的80868088製造業者和第二貨源生產商。IBM要用Intel 8088在他們的IBM PC,但是IBM當時的政策要求他們所使用的晶片至少要有兩個貨源。在同樣的安排下,AMD之後生產80286
但是在1986年,Intel撤回了這個協定,拒絕傳達i386的技術詳情。由於PC clone市場的流行與增長,Intel可以依照自己的規格來製造CPU,而不是依照IBM規格。
AMD告Intel毀約,仲裁判AMD勝訴。但是Intel對此提出上訴。接下來,長期的法庭戰爭在1994年結束。加州最高法院判AMD勝訴,要Intel賠超過10億美元的賠償金。後來的法庭戰爭聚集在AMD是否有權利使用Intel衍生的微程式。裁決沒有明顯的偏向任何一方。在面對這個不確定的情況,AMD被迫開發「防塵室版」的Intel編碼。他們的方式是:一組工程師描述編碼的功能,另一組在沒有參考原碼的情況下,自行開發擁有同樣功能的微程式。
1991年,AMD發布Am386,Intel 80386的克隆版。AMD在一年以內就銷售了100萬隻晶片。AMD接下來在1993年發布Am486。兩者都以低廉過Intel版本的價格銷售。很多OEM,包括Compaq都使用Am486。由於電腦工業生產周期的縮短,逆向工程Intel產品的策略令AMD越來越難繼續生存下去。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技術將一直落在Intel的後頭。因此,他們開始開發他們自己的微處理器。

產品階段

AMD處理器產品發展過程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80486K6階段。
初期的產品策略主要是以較低廉的產品價格為訴求,雖然最高性能不如同期的Intel產品,但卻擁有較佳的價格性能比。

第二階段

K7階段。
K7的性能尤其是在浮點運算能力方面,受到不少DIY(自行組裝電腦)使用者的歡迎。由於相對於Intel,AMD對於CPU的倍頻鎖定限制較鬆,因此廣受許多超頻用戶的歡迎。但也由於缺乏過熱保護,超頻過度的K7系列CPU有較高的燒毀風險,導致部分消費者對其穩定度的信心偏低。

第三階段

K8階段。
由於率先於Intel之前優先投入64位元CPU的市場,使得AMD在64位元CPU的領域有比較早發展的優勢,此階段的AMD產品仍採取了一貫的低主頻高性能策略,解決因為電子性能有限導致CPU不穩定和發熱量、耗電功率過大的問題,並導入使用IBM開發的SOI技術,使得K8相較同期Intel公司的P4處理器相同性能上有較低的功耗。

第四階段

K10階段。
由於原生四核心的設計複雜,加上電路設計Bug,導致AMD初期B2核心步進的Opteron(Barcelona)和Phenom(Agena)效能不彰,時脈提升困難。為此AMD特別發佈解決B2核心步進BUG的Patch,名稱為「TLB Patch」。AMD接下來還將發佈解決TLB Bug問題的B3核心步進,可使AMD K10處理器的整體效能再提升15%。

第五階段

K10.5階段,AMD在2007年5月已完成45nm的SRAM晶圓生產,10月宣布45nm的處理器開始試產。AMD的45nm處理器在德國德勒斯登300mm晶圓廠Fab 36生產,生產製程由AMD與IBM合作開發。譬如沉浸平版印刷術、AMD第四代SOI、Ultra-Low-K等,與Intel的有所不同。AMD認為,即使沒有High-K、金屬柵極技術也能順利步入45nm時代,並不是必要的,不過到了32nm就是必需的了。此番展示的處理器包括服務器版本「Shanghai」和桌面版本「Deneb」,均為進階四核心型號。AMD在2008年10月正式發佈45nm處理器,首先推出的是「Shanghai」,之後在2009年5月推出了6核心的 Opteron ,代號「Istanbul」,仍使用Socket F腳位,2009年下半年推出AMD第三代Opteron平台,改用Socket G34腳位,推出代號「Sao Paulo」的6核心 Opteron,將支援DDR3記憶體與HyperTransport3.0協定,還會推出12核心 Opteron,代號為「Magny-Cours」

中央處理器

AMD的產品線中,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 Geode 屬於低功耗嵌入式處理器,專門使用於嵌入式平台、移動設備和Thin Client
  • Sempron 屬於較低階配備,單/雙核心技術,效能與時脈較差,但溫度相對低很多
  • Athlon 64 屬於單核心技術,適用於中低階用戶
  • Athlon X2 屬於雙核心技術,適用於要處理多工作業的使用者
  • Athlon II 屬於雙/三/四核心45奈米技術,為 AMD 最新推出的產品
  • Turion 64 屬於單核心技術,專門用於一般移動市場
  • Turion 64 X2 屬於雙核心技術,專門用於高效能移動市場
  • Athlon 64 FX 屬於單/雙核心技術,執行效能較高,對多媒體處理、3D遊戲,FX系列是最佳的選擇
  • Phenom 屬於三/四核心技術,為 AMD 近期推出的產品
  • Phenom II 屬於雙/三/四/六核心45奈米技術,為 AMD 最新推出的產品
  • Opteron 屬於單/雙/四/六/十二核心技術,專門用於高效能伺服器產品

 晶片組

1999年,AMD發佈了K7處理器。由於使用與Intel處理器不同的Slot A介面,所以AMD製造了自家的晶片組配合之。第一款晶片組是AMD-750,支援SDRAM和AGP介面。該晶片組亦支援雙處理器[4]。在AMD收購ATI後,AMD得到了ATI的晶片組技術。推出整合式晶片組,例如AMD 690G晶片組。亦將原有的ATI晶片組產品正名為AMD產品[5]

顯示核心

AMD於2006年7月24日(GMT+8)宣佈以54億美元全面併購ATi,到2006年7月底併購工作已經開始,原ATi的研發中心都已開始人事變動,AMD和ATi在等待來自聯邦法院的裁決,認定該兼并生效。這次收購令AMD取得顯示核心技術。
2008年8月,AMD與Broadcom達成協議,後者會收購AMD的數位電視晶片業務。包括Xilleon整合處理器和Theater數位電視處理器。[6]

晶圓生產線

AMD以自家的晶圓廠生產處理器,每間晶圓廠均以「FAB x」命名(x為數字,代表生產設施啟用與AMD創立的相隔年份),例如FAB 36是一座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AMD晶圓廠,於2005年開幕。